营养保健食品进出口现状及趋势

发布日期:2016-04-05 来源:中食肽研

营养保健产业,是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民生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降低卫生医疗费用,防控慢病、调整营养失衡的重要支撑产业,同时也是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营养保健产业基础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食品生产许可证161688张,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3323张,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27341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3218家,食品工业产值达到10.9万亿元,同比增长8.0%;药品生产企业5000家,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对于营养保健食品产业,全国共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587家,批准产品15172个,从业人员600多万。


总体进出口现状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我国营养保健食品国际贸易稳定增长,出口规模继续扩大,进口形势平稳发展,各大类产品贸易平稳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海关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营养保健产品(含原料)进出口额达到102.1亿美元,其中出口75.5亿美元,进口26.6亿美元。各大类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如下:

 

表1:2014年营养保健产品各大类进出口规模表(单位:t,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依据海关数据整理统计

 

 

 

 

 

 

 




 

 

传统原料性产品出口规模优势明显


原料是我国营养保健品出口主体,各大类原料产品表现不俗。据海关统计,出口市场仍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主,美国、德国和日本为前三大出口市场,占比分别为22%、9%和8%。

 


 

维生素类产品是我国传统优势产品,规模优势明显,2014年共出口22.3万吨,同比增长13.2%,为历年来的最高,出口额达到19.7亿美元,同比增长10.8%,但由于大宗产品维生素E价格走低和维生素C价格仍未走出低谷,出口额与2010年的23.0亿美元相比,尚有不少差距。


我国是氨基酸类产品生产大国,出口量占全球份额的30%以上,规模优势明显,2014年共出口81.9万吨,同比增长13.9%,出口额达到15.7亿美元,同比增长8.2%,均创历史新高。


植物提取物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主要市场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受东盟市场需求拉动,植物提取物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14年共出口6.8万吨,17.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和25.9%,甜叶菊糖苷、甘草提取物、植物色素、植物花青素和罗汉果提取物等具备食品属性的原料性产品逐步替代传统中草药来源品种,成为植物提取物产品出口的主力品种。


鱼油是全球主要热销营养保健产品,据报道,全球鱼油原料供应量为9.0万吨,原料产值约17.2亿美元,全球成品销售额在200亿美元以上,近几年,我国鱼油加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商业模式是进料加工,主要从秘鲁和越南等国进口粗品鱼油,精加工后再销售至国际市场,2014年我国鱼油原料共出口2.9万吨,1.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5.5%和7.9%。


我国是硫酸软骨素最大生产和加工国,随着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加强,未经过环评的小加工厂逐步被取缔关闭,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要素上涨和国内需求持续升温等因素影响,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硫酸软骨素单价持续上升,2014年硫酸软骨素共出口4445.2吨,3.1亿美元,出口数量下跌5.0%,出口额增长10.0%,平均出口单价为68.8美元/公斤,同比增长15.8%。

 

 

 

 


 

成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近几年,各国营养保健企业纷纷将中国作为其新的增长引擎,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产品进口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进口额从2008年的4.1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1.8亿美元,6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3%。从市场上看,美国、荷兰、泰国、德国和台湾是前五大进口市场,进口额分别达到2.4亿美元、1.1亿美元、0.83亿美元、0.81亿美元和0.68亿美元,维生素制剂、鱼油产品、蛋白质粉、功能饮料、各类特殊剂型营养食品等为主要进口产品。

 


对于出口而言,我主要出口产品主要为维生素类保健食品,2014年,共出口8597万美元,主要市场为美国、澳大利亚、瑞典和尼日利亚;蜂王浆类等传统保健食品出口不断萎缩,2014年进出口产品出口额仅为316万美元,同比下跌19.2%。由于各国对本国保健食品均有不同的法规和技术要求,尤其是产品规格差异较大,国产注册批准保健食品直接出口较少,在加上成品对销售渠道和产品服务要求较高,故多数产品以委托加工模式进行出口。

 


来源:健康霄云汇